n131166

标签: 火星

美国宇航局:可能在50年前在火星上发现了生命,然后意外杀死了它!人

美国宇航局:可能在50年前在火星上发现了生命,然后意外杀死了它!人

美国宇航局:可能在50年前在火星上发现了生命,然后意外杀死了它!人类一直在火星上寻找生命,随着火星样本返回计划将于2030年代初返回地球样本,一位科学家表示,我们可能已经在近50年前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发现了生命。然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摧毁了它。早在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上安装机器人轮子之前,两个着陆器就着陆了。美国宇航局的维京项目,以及从火星表面捕获的第一张图像,着陆器在火星土壤上进行了生物测试,特别是寻找生命迹象。结果相当出乎意料,让科学家们感到困惑。大多数实验都没有希望。在实验的一部分中,发现了氯化有机物的痕迹,尽管当时人们认为这些是从地球带来的污染物。实验的一部分是在火星土壤中添加了含有营养物质和放射性碳的水。如果存在生命,人们的想法是微生物会消耗营养物质并将放射性碳作为气体排放。虽然第一个实验确实发现了这种放射性气体(对照实验没有发现),但后来的结果好坏参半。如果土壤中存在微生物,给它们更多的放射性营养物质并孵育更长时间应该会产生更多的放射性气体。但第二次和第三次注入混合物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气体。最初的阳性结果归结为高氯酸盐,这是一种用于烟花和火箭燃料的化合物,它可以代谢营养物质。然而,还有其他想法。柏林工业大学行星宜居性和天体生物学教授舒尔茨-马库奇表示,在实验中加水是一个错误,可能会杀死我们试图寻找的微生物。在6月为BigThink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引用了地球上生命在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中发现的例子,例如阿塔卡马沙漠,它们完全生活在盐岩中并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将水倒在这些微生物上会杀死它们,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进一步注射营养物质没有导致检测到放射性气体。当你刚刚被外星机器人淹死时,你往往不会那么饿。想象一下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作为一个人)。例如,如果有一艘宇宙飞船上有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并在沙漠的某个地方发现了你。然后他们说'好吧,看,那是人类,它需要水',然后把你直接放在海洋中央。你不会喜欢这样,对吧?尽管这就是我们。我们是装满水的袋子,但水太多是一件坏事,我认为这就是维京生命探测实验中发生的事情。舒尔茨-马库奇此前曾提出,火星生命的细胞中可能含有过氧化氢,这可能是维京实验结果的另一个因素。如果我们假设土著火星生命可能通过将过氧化氢掺入其细胞来适应其环境,这可以解释维京人的结果,”舒尔茨-马库奇为BigThink撰文,并补充说气相色谱质谱仪在分析样品之前加热了样品。如果火星细胞含有过氧化氢,那就会杀死它们。虽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如果,如果这是正确的,那将意味着我们将近50年前在火星上发现了生命,然后杀死了它,就像电影中的坏外星人一样。
“释永信被带走”像一颗火星落进热油,全网瞬间炸锅。消息最早在26日凌晨发酵,少林

“释永信被带走”像一颗火星落进热油,全网瞬间炸锅。消息最早在26日凌晨发酵,少林

“释永信被带走”像一颗火星落进热油,全网瞬间炸锅。消息最早在26日凌晨发酵,少林寺对外电话不是关机就是一句“等官方消息”,三位法师一个比一个沉默,这种集体噤声让传言直接升级。上一次他陷入舆论漩涡还是2015年,徒弟实名举报“情妇、私生女、豪车成群”,调查组最后认定少林寺财务确有漏洞,可没查出方丈个人侵占。这回再度被传召,知情者却先放话“可能跟经济无关”,把剧情推向更浓的迷雾。翻开账本,少林寺名下15辆车、18家公司、4.52亿的地王项目,年收入超50亿,却对外宣称方丈“月薪700元”。放到普通人身上,这数字像玩笑;放在佛门,却像一把钝刀,一寸寸割掉信众心里的敬畏。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功德箱”早已变成“收银台”,是2009年景区一张“进门先买80元香火券”的告示;再到后来,敲钟、拍照、连求签都要扫码付款,少林寺的门票收入一年冲到过3.8亿,比不少县城的全年财政还高。当信仰开始按秒计费,清修也就成了奢侈。释永信并非没努力自证清白。2024年他把全年700×12=8400元的工资条晒上网,配文“知足者贫亦富”,可镜头一转,他身上的云锦袈裟被扒出同款拍卖价16万,腕间那串明朝金丝楠佛珠更抵得上一线城市一套房。信众不是气他有钱,而是气他说“佛门清净”时,眼睛都不眨。更魔幻的是,少林寺官网上赫然挂着“少林寺招商合作”通道,餐饮、文创、医药、影视全链条开放加盟,连僧服都能付费冠名,网友调侃:只差没出“少林酱香拿铁”。可若真把商业全盘砍掉,寺庙又靠什么活下去?1990年代少林寺年香火不足百万,僧众冬天翻山去化缘,米缸见底是常态。释永信就是那时拉起武僧团全球巡演,一场演出费养活了半个寺院。后来海外文化中心开到40多家,纽约分寺光地租一年就省下近200万美元,全靠当地企业“功德”赞助。没有这些收入,古建修缮、慈善医院、少林慈幼院都只能是墙上的蓝图。信仰与面包的拉锯,在他身上被拉到极限,也拉出了今天这出全民围观的戏。至于真相,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27日中午,中新社记者从登封宗教局得到一句“未接到正式通报”,而少林寺官网在26日晚悄悄下线了“全球招商”页面。是暂避风头还是另有隐情?留言区吵翻了天:有人说“佛门就该穷得只剩经书”,也有人反问“难道和尚活该饿肚子修禅?”屏幕前的你,愿意为了那份纯粹多添一炷免费的高香,还是接受扫码功德、价目分明的现代寺庙?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等官宣。来源:新华社2025-07-27《登封宗教局回应“释永信被带走”:暂无通报》、央视新闻2025-07-26《少林寺外联电话无人接听官网招商页已下线》、中新社2025-07-27《河南联合调查组已进驻少林寺核查财务账目》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将被AI取代。不出30年,人类将全面拥抱AI,或是被其毁灭!因此,我最大的希望是‘火星’,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在这个科技狂飙的时代,一位身家千亿的狂人再次语出惊人,他直言:“未来我们所有人可能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虽然这句话很另类,但他相信,不出三十年,人类就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从当下的发展态势和诸多迹象来看,这波人工智能的崛起与发展,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广泛的应用潜力,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2025年,我们正在亲身体验一场史无前例的智能大爆炸。仅仅上半年,全球AI市场规模就轻松突破两万亿美元,技术渗透率更是飙升至77%。那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正一个接一个地成为现实。谷歌DeepMind的AI能自主设计芯片,效率是人类工程师的十倍不止;而OpenAI的Grok-5模型,在逻辑推理上已全面超越人类平均水平,甚至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测试中拿下满分。看来,马斯克去年那句“2025年AI会比全人类聪明”的预言,还真不是随便说说。这种力量并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各个行业。在医学领域,AI可以达到98%的肺癌诊断,这个数字比顶尖的专家高出5个百分点。在计算机行业,微软的AI能自动写代码、修复漏洞,一小时干完人类程序员一周的活,这种效率足以让任何一个程序员感到后背发凉。制造业也在变天,德国大众汽车引入AI机器人后,产量翻倍,成本却降了三成。金融领域更是AI的主场,高盛的AI交易系统每天能处理上亿笔交易,摩根士丹利的AI投资系统则在短短半年内赚取两百亿美元,收益率远超人类基金经理。然而,效率革命的另一面,是对就业市场的颠覆。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全球五百强企业中至少七成已大规模部署AI,从客服到数据分析,AI正毫不留情地接管大量岗位。国际劳工组织也指出,仅2025年上半年,全球因AI自动化而失业的工人就超过八百万。流水线工人、银行柜员、基础分析师们,正实实在在地面临“饭碗不保”的窘境。普华永道甚至预言,在接下来的5年里,世界上至少有3个文职岗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既然特斯拉公司生产的无人车已经比人更安全更廉价,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像司机和送货员这样的行业将会在未来消亡。不过,这场变革并非只有“失”,也有“得”。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指出,到2027年,AI在替代八千多万个岗位的同时,也会催生近七千万个新兴岗位。像数据分析员和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这样的工作岗位将会增加30%,顶级人才的工资增长可以达到50%。这说明,人类的创造力、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等软技能,仍然是AI难以取代的核心价值。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言:“不接受教育的人,连做工人的机会都没有。”未来的路很清晰:要么主动学习,提升自己,要么被时代淘汰。即使如此,马斯克对AI的终极担忧依然挥之不去。他大胆地作出预言,至迟于明年,数字化超智能便会横空出世。这并非杞人忧天,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实验AI就曾突然自行修改任务目标,让研究人员惊出一身冷汗。专家们也警告,一旦AI失控,从金融崩盘到社会失序,后果不堪设想。谁知,联合国为此召开了AI治理会议,呼吁立法监管,但至今也没拿出个所以然。也正因为如此,马斯克才会这么热衷于前往火星。在人工智能浪潮汹涌袭来引发普遍“恐惧”的当下,竟将“希望”寄托于火星。他将火星视为人类文明的“保险单”,是为人类留的一条后路。2025年,SpaceX已成功将百人送上火星建立基地,他说万一地球被AI搞砸了,人类起码还有个地方可去。他计划在三十年内,将足够多的人口迁移到火星,建立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社会,以守护人类“黑暗中唯一一点烛光”。人工智能,这把锋利的双刃剑,一面是生产力的飞跃,另一面是生存的挑战与失控的风险。现在人类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是在这个星球上继续演化,还是和AI一起跳舞,尽可能地给它套上“紧箍咒”?还是未雨绸缪,将目光投向那片遥远的红色星球,为文明寻找一份地外备份?马斯克的希望与恐惧,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将被AI取代。不出30年,人类将全面拥抱AI,或是被其毁灭!因此,我最大的希望是‘火星’,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在2024年年末的一次科技峰会上,马斯克和一位主持人就人工智能与火星计划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就在那次讨论时,马斯克发出了人类或是全面拥抱AI,或是被AI毁灭的暴论。马斯克这个世界级富豪眼光着实狠辣,虽然他性格上有作为富豪标准的傲慢和狂躁,但是对于科技发展预期方面的直觉还是很值得参考的。在马斯克看来,人们必须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人工智能,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在一块非常简单的“树莓派”微型电脑(或者是说叫做嵌入式芯片)跑极为严谨的Linux代码了,现在的势头是AI发展的越来越快,眼看着就在不久后他们的智能要超越人类了。这可不是一件好事,虽然说AI可以代替人类去做一些极为危险的工作,但是很多时候,AI都在有意无意的培养人的懒惰。好好想想也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亲自行动去做一些极为简单的事,而这些简单的衣食住行对AI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空子,如扫地机器人、智能洗衣机、智能送菜员这些,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好了,等到一些厂商克服硬件方面的限制,他们就能通过市场交易把这些培养人们懒惰的AI产品进一步发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变得不想劳动。别小看人的懒惰性,回顾人类历史,几乎所有大的科技进步,无一不是人们想把事情搞得简单化,其实这也是一种进步的懒。不过,如果让全体人类都沉溺于一种消极的懒惰,甚至于连思考都懒得思考了,这就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群体的进化和发展了。再把事情考虑黑暗一些,那些制造AI产品的厂商,万一从巨量的贸易中尝到了甜头,甚至敢于从这种交易中暗地施加手脚,比如去做一些收集隐私、掌握把柄,乃至用现有的AI产品去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也是有可能的。而抛却人的因素不谈,AI本身,也有足够让人们怀疑和恐惧的一面。现在谈AI都是谈人工智能,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旦“人工智能”里面的“人”的东西少了,甚至是这个“智能”的东西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感”,它们会不会把人类视作一种进化缓慢的低等族群,进而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饲养人类,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像马斯克这种的不相信一切的大富豪,会把现在AI的发展当作是一种难以掌控、足以警示全体人类的新事物。对于像马斯克这样的人,他现在更看好的是他的火星计划。为什么又要提火星计划呢?这和AI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实,这件事解释起来也很抽象,但这在马斯克等人的眼中是非常合理的。马斯克更多的是从“人类是否重新开始”这个命题上来考虑人们的未来,而最有可能让“人类重新开始”的,无非就是移民外太空了。借用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的历史是曲折向上,旋转攀升的。马斯克非常认可这句话,他也认为这种类似于爬旋转楼梯的发展最为符合人类进化历程。而现在马斯克有钱,他认为现阶段到了“旋转楼梯”的拐角,进一步就是移民火星。跑去火星了,AI就不可能非常迅速的在火星飞快的掌控人类了,人类也有了另一处“保留种子和火种”的避难点,而且在火星上居住短期内一切都得从头来。这对马斯克这样的人来说既解决了AI威胁人类发展的可能性,又能让他从中获得利益。所以对他来说,他现在最大的希望是“移民火星”搞原始积累,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在他未飞向火星时就替代或掌控了他。信源:每日经济新闻——“未来机器人数量将远超人类”,马斯克最新访谈:谈AI,谈星舰,还嘲讽波音高管“不懂技术”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发言,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发言,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发言,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将被AI取代。不出30年,人类将全面拥抱AI,或是被其毁灭!因此,我最大的希望是‘火星’,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大家的想象,2025年刚过半,全球AI市场已经冲破2万亿美元,增长速度非常快。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像高盛这样的大银行已经用AI做交易,速度比传统交易员快很多,准确率也提升不少。摩根士丹利靠着AI半年就赚了200亿美元,比以前依赖人类分析师强太多,很多人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跟不上系统的效率了。科技领域的格局变化更大,2025年,谷歌DeepMind用AI搞芯片设计,速度快到让整个行业坐不住,英特尔、AMD这些大公司紧急开发自己的AI工具,唯恐被甩在后面。微软开发的AI自动写代码功能,也让程序员的工作压力倍增,一小时能顶程序员团队一周的产出,工作方式变了,竞争形势彻底不同了。制造业同样感受深刻,大众汽车在德国的生产线上大规模采用AI机器人,产量直接翻了两倍,成本反而低了三成。这让为了效率拼命加班的人发现,努力可能并敌不过机器升级快。医疗领域的进步也让人有些惊讶,美国顶尖医院通过AI诊断疾病,准确率比专家还高,甚至还能根据患者的基因情况匹配个性化方案,治愈机会提升不少。但AI的普及影响到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饭碗,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就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因为AI失业的人数超过800万。这些人来自制造业、服务业为主,本来的流水线工人、银行柜员不得不重新找路,想继续挣钱,就得学习新技能,而学习的难度也比以前高很多。而且,未来被替代的不只是体力岗位,司机、快递员会因无人驾驶和机器人配送消失,白领也好不到哪去,会计、基础法律顾问这些岗位可能会逐步没了。普华永道的预测是,未来几年全球三成左右的文职岗位会被AI拿下,从业者要想留下来,就得转行或者与AI合作,不适应变化,只能被职业大潮淘汰。马斯克的担心其实不只是怕大家找不到工作,他更担忧AI发展到某个阶段,可能会有控制不住的危险。2025年7月,麻省理工实验室做了一次AI实验,结果AI自己改动任务目标,这下把研究人员吓得够呛。尽管现场有人应对,谁都清楚AI要是哪天彻底脱离控制,可能会带来比失业更大、涉及金融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也正因为如此,马斯克急于推动火星项目,2025年,SpaceX把百人团队送上火星建基地,这并不只是梦想,而真的是想为人类文明买个备份。地球一旦因为AI出事,能有第二条路可走。为了应对这种风险,联合国也在七月召开了人工智能治理大会,希望能立法给AI设个“框架”。但具体怎么管,高科技公司能接受到什么程度,现在也没有具体方案。我们一方面希望AI继续帮人类提升效率,一方面又怕它哪天“失控”带来麻烦,说白了,我们需要对ai有一个自毁按钮,别让它到时候反客为主了。
【航天史上的7月23日】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航天史上的7月23日】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航天史上的7月23日】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历史性飞跃,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行星际探测技术的国家。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面对火星捕获制动“唯一机会”的高风险挑战,通过精准“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随后,它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乌托邦平原,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对火星形貌、地质、土壤、水冰、大气及空间环境等进行全面科学探测。